姓名 | 邓建国 | 职称 | 教授 博士生导师 | 办公室 | 209 | |
联系电话 | 65643402 | 电子邮箱 | dengjianguo@fudan.edu.cn | |||
任教课程 | 《新媒体理论》、《说服与传播运动》、《辩论、演讲与谈判》、《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传播理论》、《传播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新闻传播专业英语》、《传播思想史》等 | |||||
研究方向 | 传播思想、媒介融合、国际新闻、媒介研究、媒介哲学 | |||||
社会兼职 |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美国分会理事 | |||||
科研成果 | 著作 | 一、专著、参编、译著: 1. 专著:邓建国: 强大的弱连接——中国Web2.0网络使用行为与与网民社会资本关系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年12月. 2. 专著:邓建国:媒介融合:基础理论与前沿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7年 3. 专著:《传播研究方法》 [美]基顿、[中]邓建国、张国良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4. 参编:《网络传播新论》 张海鹰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 5. 参编:《解码新媒体》 赵凯 主编 文汇出版社 2009年 6. 参编: 《新闻事业与新闻传播学》宋超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2009年 7. 译著:《认识媒体》 美 罗德曼 著 邓建国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8. 译著:《新媒体垄断》美 Ben Bagdikian 著 邓建国 等译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 9. 译著:《传播研究量表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10. 译著:《对空言说:传播的观念史》 邓建国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1 | ||||
论文 | 论文(包括对外传播和媒介融合两个方面,论文作者皆为:邓建国:) 【对外传播】: 1. 邓建国. (2010).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 对外传播, (10), 41–42. 2. 邓建国. (2011a). “半岛时刻”:看半岛电视如何落地美国. 对外传播, (12), 60–61. 3. 邓建国. (2011b). 美国之音数字化转向的背后. 对外传播, (10), 50–51. 4. 邓建国. (2011c). Web2.0与e-社会科学的兴起. 对外传播, (3), 44–45. 5. 邓建国. (2012a). 管窥外国在华政务微博. 对外传播, (5), 54–55. 6. 邓建国. (2012b). 美国外宣与社会性媒体的整合. 对外传播, (2), 49–50. 7. 邓建国. (2015). 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着力培养“高端对话”人才. 对外传播, (11), 13–15. 8. 英文论文”Expatriates’Weblogs in China: A New Channel for China’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入选2006年6月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现代化、现代化和中国媒体”国际学术会议(Conference on Modernization, Modernity and the Media in China)并获得1000美元的奖学金资助到会宣读论文。该文发表在《复旦大学学报(社科英文版)》2007.1 9. Book Review on Working Class ICTs, Fudan Journal (English version), June 2010 10. 英文论文(与朱春阳合著)How to Succeed in Media Product Innovation China Media Research 2(4) 2006 11. 美国外宣与社会性媒体的整合[J]. 对外传播,2012(2) 12. 培养三种核心能力: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J].新闻大学,2011(1) 13. Web2.0与e-社会科学的兴起[J]. 对外传播,2011(3) 14. 美国之音数字化转向的背后[J]. 对外传播,2011(10) 15. “半岛时刻”:看半岛电视如何落地美国[J]. 对外传播,2011(12) 16. 奥巴马上海Town Hall Meeting的传播效果简析[J]. 对外传播,2010(3) 17. 英国媒体报道中关于阿克毛事件的逻辑谬误[J]. 对外传播,2010(4) 18. 积极监测和应对上海世博期间的舆论危机隐患[J]. 对外传播,2010(6) 19. 历届世博会的成功要素分析 [J]. 对外传播,2010(5) 20. 误导舆论的美国涉华环境报道[J]. 对外传播,2010(9) 21. 国际新闻传播硕士课程设计的新思路[J]. 对外传播,2010(10) 22. “世界杯”和南非形象[J]. 对外传播,2010(11) 23. “全球之声”网站挑战中国对外传播[J]. 对外传播,2009(2) 24. 传播中国的另类力量:在华外国人的博客[J]. 对外传播,2009(6) 25. 行为者与观察者:西方媒体对华报道中的基本归因错误原因分析及对策[J]. 新闻大学,2008(2) 26. .融合与渗透:网络时代国际传播的新特征及对策[J].对外传播,2009,(12) 【媒介融合】:(论文作者皆为:邓建国) 27. 邓建国. (2012a). 美国传统媒体网站收费模式变迁研究——以《纽约时报》为例. 电视研究, (11), 35–38. 28. Deng, J. (2018). The Paper Janus: How exceptionalism based on regaining influence and doing new media help a Chinese mobile news app negotiate censorship for better journalism. Communication and the Public, 3(2), 113–133. 29. 迈克尔·舒德森, 沈荟, & 邓建国. (2018). 传播研究的历史取向——谈谈传播史的研究方法. 新闻记者(4), 86-96. 30. 邓建国. (2018). 新闻=真相?区块链技术与新闻业的未来. 新闻记者,No.423(5), 83-90. 31. 邓建国. (2012b). 美国外宣与社会性媒体的整合. 对外传播, (2), 49–50. 32. 邓建国. (2013a). 罅隙微光:《纽约时报》引领下的美国报纸网站收费潮. 新闻记者, (2), 43–49. 33. 邓建国. (2013b). “专业化分布式”新闻生产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的挑战与机遇. 新闻记者, (8), 22–29. 34. 邓建国. (2014). 传统与变革:数字时代老牌新闻学院的变与不变——以哥大新闻学院的课程改革为例. 新闻大学, (6), 109–115+88. 35. 邓建国. (2015a). 筛选与呈现:信息疲劳背景下的移动内容传播新趋势——以雅虎新闻摘要与NYT Now为例的分析. 新闻记者, (6), 16–24. 36. 邓建国. (2015b). 中国的国际传播需要着力培养“高端对话”人才. 对外传播, (11), 13–15. 37. 邓建国. (2016). 时空征服和感知重组——虚拟现实新闻的技术源起及伦理风险. 新闻记者, (5), 45–52. 38. 邓建国, & 迈克尔·舒德森. (2015). 我对新闻业未来谨慎乐观——迈克尔·舒德森学术访谈. 新闻记者, (2), 4–12. 39. 邓建国. (2012a). 从红海到蓝海:美联社的转型创新. 新闻记者, (4), 52–57. 40. 邓建国. (2012b). 电子书的未来:为读者创造新的价值. 中国出版, (20), 35–36. 41. “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耐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J] 新闻记者,2007(1) 42. .封闭与开放:“图文仿真报纸”的尴尬处境[J].新闻记者,2008(3) 43. 美国灾害和危机新闻报道中新媒体的应用[J].国际新闻界,2008,(4) 44. 美国报纸网络视频:融合新闻的实质一步?[J].中国报业,2008(8) 45. 我国仿真数字报前景尴尬[J]. 中国报业,2008,(11) 46. 美国报纸移动网络的发展[J]. 中国记者,2008,(9) 47. 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 新闻大学,2009,(1) 48. 范式的转移:美国汽车业危机对我国报业发展的启示[J]. 中国报业,2009,(3) 49. 妨碍我国网络新闻发展的几个认知和行为误区[J]. 新闻记者,2009,(5) 50. 多媒体时代的新闻职业培训——亲历“波因特方式”[J]. 新闻记者,2010,(1) 51. 报媒办网尚待廓清的观念误区[J]. 新闻实践,2010,(2) 52. 学习新媒体 寻求新模式——美国网络新闻商业模式创新的三个新动向[J]. 新闻记者,2010,(4) 53. 媒介融合:受众注意力分化的解决之道——兼与“反媒介融合论”商榷[J]. 新闻记者,2010,(9) 54. 速度与深度:Twitter对美国报业内容生产流程的重构[J]. 新闻记者,2011,(3) 55. 红海与蓝海:美联社的转型创新[J]. 新闻记者,2012,(4) | |||||
课题 | 1. 2016年 国家社科一般项目 《媒介融合深化背景下数字驱动的新闻生产现状、趋势及支持生态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 2. 2012年 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走转改”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子项目负责人 3. 2009年 国家社科青年项目:《媒介融合时代报纸内容创新和商业模式研究》 。本研究主要从Web2.0趋势对网络网络行为的影响出发,探索报纸转型的路径和商业模式。项目首席专家 4. 2010年《美国主要社交网站中的中国国家形象评估》 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委托。项目负责人。本研究着重分析和评估2010年美国社交网站涉华报道中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化方面的形象,并分析这些舆论对中国国家整体形象产生的影响,提出对策建议。 5. 参与2011年上海市上海建设交通行业社情民意研究 “上海市城乡建设与交通委员会”。 6. 主持“无烟上海“项目 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国际防痨与肺病联合会、无烟青少年组织合作。无烟上海旨在上海倡导有效的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无烟法律制定和实施,保护上海职业人群及公众免受暴露于二手烟危害,为世博期间的上海营造真正的百分百无烟环境。 7. 参与主持年上海《浦东政府形象传播战略研究》。由浦东新区政府委托。负责组织和实施“浦东外籍人士眼中的浦东政府形象”问卷的撰写(英文)、调查组织和实施、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等工作。 | |||||
获奖情况 | “首届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最佳论文奖,200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