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家媒体单位联合培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创新模式培养全媒体人才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0-11-27浏览次数:5

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大力培养全媒体人才。随着媒体融合步入“深水区”,主流媒体如何在多元舆论场中立于主导?媒体从业人员的政治格局和业务水平如何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一新的课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积极发挥教学科研优势,将学界研究、业界经验、互联网优势进行整合,推出“首席新闻评论员高级研修班”在线课程。来自上海报业集团、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羊城晚报社、四川日报社、成都日报社、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上海市杨浦区委宣传部等八家单位业务骨干250余人共同在线学习,为学界、业界和媒体产业深度融合搭建产学研互动平台。

WDCM上传图片

1创新教学模式

“首席新闻评论员高级研修班”是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服务社会、开拓创新的一次重要尝试,开启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多轨道招生,第一次组织多家跨省市媒体单位共同在线上课,第一次组建跨媒体单位数百人大群……授课师资方面,既邀请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沈丁立、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黄芝晓、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等校内跨学科知名学者,也邀请到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敬一丹、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中国青年报》编委曹林、澎湃新闻首席评论员沈彬等国内核心媒体首席评论员,堪称“明星级阵容”,涵盖新闻传播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

教学模式上,多家单位联合培训,增强了业务交流,较低了组织成本;学员参与方式灵活,只需一部手机,不管在哪里都可以投入课堂学习。创新的教学模式为整合线上线下培训资源,拓展培训渠道和平台,针对不同培训对象制定更多元化的专业课程,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有益尝试。

WDCM上传图片

2开拓新闻视野

本次研修班重点从理论前沿、业界洞察、专业赋能、视野拓展等多维度立体化课程进行讲解,培训内容并非局限在采编技能的讲授,而是更多关注目前网络舆论环境中的重要问题,探讨主流新闻媒体如何在互联网舆论场上抢夺声量,并为学员量身打造了诸如“评论如何成为互联网新闻的拳头产品”“新媒体评论的传统基因与媒介情商”“在复杂环境下如何拓宽评论的话题”等课程。同时,“中国外交的智慧”“疫情背景下的大国战略博弈”等课题也从权威角度对大家关心的政治经济局势等进行了阐述和回应,大大开拓了学员们的新闻视野,丰富了知识储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3学员反馈好评度达95%以上

参加本次研修班的既有来自各媒体单位的新闻评论员,也有记者、编辑,以及采编部门的负责人。培训后,上海报业集团做了《提升政治格局和专业能力——集团采编骨干顺利完成“新闻评论员研修班”课程》总结。学员们普遍感到,通过系统的学习培训,更加意识到在实际工作中要多培养网感,逐步转换思维,避免报道和评论远离受众,有效提升了专业能力。宁波日报评论员就此次培训撰写专栏文章《“线上培训”可以成为常态》,表达对新闻学院首席新闻评论员在线学习模式的肯定。教学反馈表显示,学员对本次高级研修班授课老师及服务工作的满意度高达95%以上。

WDCM上传图片

部分学员学习心得摘录

(在学习内容对业务指导方面)我认为本次研修班做得非常好,除了给学员们传授了很多理论知识,也邀请了业界资深评论员分享来自新闻实战中锤炼出来的经验和技巧。沈彬老师和曹林老师的课程,讲的都是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要怎么写,既不能古板守旧、有浓浓的“说教味”,又不能太过跳脱轻浮,失去了机构媒体的操守。把握好这个度,考验的不仅是新闻评论员的业务积累,还有新闻评论员的学习和适应能力,这两位老师的课程在教会学员们学习、适应新媒体环境方面有极大助益。——解放日报社茅冠隽

已经习惯了每周四下午、周六晚上坐在电脑前,打开笔记本,汲取养料的日子,骤然没了课程,反倒有些失落。……本次培训的课程安排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从实操到理论,从宏观视角,到微观社会都有所触及。……敬一丹和黄芝晓老师的课程,均从易上手的角度,分析了一个新闻从业者的可与不可,应与不应,给身处巨变时代的记者指明努力方向。——解放日报社杜晨薇

(人民日报社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老师从实际出发,对如何从新闻报道和现实生活中挖掘出选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要当一名合格的评论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看见”的能力问题,如何在看似重复的新闻中去“看见”一样?李老师用实际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热情,那就永远都有写不完的题材。她提到写评论的女性很少。身为女性,对于女性问题的关注和挖掘,本身就会有不一样的视角,而这个领域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评论富矿。——解放日报社谢飞君

来自业界的授课老师对问题的讲解和分析非常具体,提出的建议技巧也具有较强的实操性。对我来说,都是可以马上拿来用的现成经验,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例如,《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以“翻车”的洪水评论、《长江日报》评“风月同天”等案例,生动讲解了评论要对“舆论水温”进行把控和驾驭,要看到社会整体的情感取向和潮水的方向,不能一味陷入自我陶醉和自我表达。——解放日报社顾杰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在职学习培训,丰富记者的理论体系、认知体系,从而坚定理想信念,把好手中这支笔,在党的引领下,不仅理解世界,更能改造世界。以一篇篇力透纸背的千字时评,传扬上下五千年、纵横百万里的家国情怀。——文汇报社顾一琼

信息爆炸如当下,评论,日益成为主流媒体一种越来越不可或缺的产品。在此深深感觉,记者需要转型作为评论员的迫切感。这不是对记者工作的背离,相反,其实是对记者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评论不是“凭空写作”,而是基于作者对社会生活、问题、形势等深入了解、理性思考之后得出的。这里包裹着理论高度、思想深度,以及遣词造句的能力。——文汇报社唐闻佳

特别感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黄芝晓教授虽以中国新闻史梳理为讲课框架,却融入大量疫情期间和洪灾时期评论的鲜活案例。其中个别有所欠缺的新闻评论,给我们从业者敲响警钟——要写好新闻评论,既要有“能”这一隐性素质,不断夯实自己的知识架构、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也要有“力”这一显性素质,通过技术、形式等手段实现新闻评论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文汇报社黄启哲

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给传媒生态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舆论格局也因此发生深刻变革,传统的主流媒体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不管媒体形态、舆论格局怎样变,思想仍是媒体最重要的品质,有价值的思想观点仍是社会刚需。党报仍然握有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优质资源,这正是优秀评论的价值所在。——文汇报社唐玮婕

本次“网课”将天南地北的同行们集聚在一起进行思维的碰撞,共同聆听业界声名卓著的老师们讲授他们的经验与心得,这种感觉十分奇妙,一瞬将我拉回了学生时代。

本次培训课程的编排既不乏深度,又有广度。从传媒、外交到经济、意识形态,每一位老师都倾囊相授,他们的专业经验为我们打开了不同领域的新视野与新闻评论的新思路,也针对性地给予了许多相关领域的专业性建议。——新民晚报社沈月明

此次培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胡锡进和李泓冰两位新闻界前辈的讲课。他们本身是国内顶尖的评论写作者,有着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他们的讲课没有套话空话,干货满满,通过一个个实例的介绍分享,再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给人以启迪。他们不回避矛盾,而是开诚布公,授课语言也十分精彩、生动,很吸引人。……他们讲到的许多问题,也是我们经常碰到的,因此能引起我的共鸣,对我们的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新民晚报社邵宁

几位教授就当前评论作品的分析,让本人颇有共鸣。……新闻报道主要用事实说话,如果记者不能给读者提供详实而准确的事实,却忙不迭地大发议论,就好像前锋去干守门员的活,费力不讨好。反之,新闻评论主要是用观点说话,如果评论员不能给读者提供新颖而深刻的见解,却喋喋不休地复述事实,等于没干好正业。……总之,要把事实背后所蕴涵的道理展示给大家。——新民晚报社吴健

有许多老师的授课让我感觉获益匪浅,比如米博华老师讲课中所说的,评论写作中要多与同事交流讨论,评论要留有余地,少用“必须”等词,多用“可能”“大概”等,磨一磨文章的锐度。又比如曹林老师讲的,从热点话题的跟评中去感知舆论场的风向,及时捕捉观点,做评论引导。——东方网王永娟

如沈彬老师在分享中提到的,当下的评论不仅仅是一种新闻形式,更是一种新闻产品。……内化到我们日后的工作中,我认为对待新时代的新闻媒体的评论作品,我们也应当像做“产品”一样细心摸索,用心雕琢。——东方网卞英豪

参加新闻评论员研修班,让我收获最大的是米博华老师带来的第一讲和敬一丹老师带来的最后一讲。……这两堂课对于经历了从电台转换到报纸、又将从报纸转换到融媒体多角度多类型呈现的我来说,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新闻报社顾文俊

在一些有争议的事件面前,一篇有深度有立场的评论、一篇能坚持职业操守和价值观的评论,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力,对于媒体的品牌影响力提升有着几何倍的效力。……通过这次培训,我更坚定了一些想法……(未来的工作中将)继续保持视频的可看性,坚持新媒体的语境表达,同时,也通过独到而鲜明的立场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传播正能量。——新闻报社顾炜

在信息时代,作者只有将自己和读者放在对等的位置上,不倨傲,不说教,像谈心般娓娓道来,(才能)在读者敞开心扉后,将振聋发聩的观点打入读者的心间,这才是新时代评论工作,所需要下功夫的地方。……(我们)要贯彻一种理性而不失温情的态度,在保持很强的可读性的同时,起到价值观引领的作用。坚持在热点纷飞的时代里,与读者一起,保持独立思考与分辨的能力,在情绪汹涌的裹挟中,保持清醒与克制的素养。——新闻报社吴飞

曹林、沈彬等专家学者为大家提供了理解新传播生态下语境的方法,比如平时多看看网络营销号,多培养网感,多看看网络热点新闻的评论,逐步从网络热点新闻的评论中掌握网络受众的思维,从而为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提供新的视角,避免新闻报道、评论观点远离贴近性,避免因视角缺乏导致的“低级红、高级黑”。——新闻报社李道权

从授课形式来说,此次培训采取线上直播授课,形式新颖。……这次培训除了让我掌握了一些线上听课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体会了技术正如何改变传播。

(从授课内容来说)授课老师均为业界翘楚,很多在评论方面耕耘多年,其现身说法让我深切体会到,一个称职的评论员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一定要有敏锐的把握,政治上有觉悟,同时还要注意到融媒体时代的新要求。——上海日报社万里新米博华老师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珍贵的人民日报社论的老版面以及过往领导人的批示,从而了解了一些重要社论背后的故事。他通过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以实例详细讲解了一些社论背后写作的目标、逻辑和过程,还给出了他本人在新媒体信息时代主流媒体社论的一些感想。——上海日报社姚敏吉

读者在哪里,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的触角就要伸向哪里。进入融媒体时代,评论也逐渐由文字“一家独大”,变为文字、音频、视频“多点开花”。对评论员来说,要掌握的就不只是书面表达能力,还有口语表达,甚至形象(人设)塑造能力。正如敬一丹老师指出,在融媒体时代,成功的口语表达需要强化受众的耳朵意识、自身的翻译意识(翻译成移动端的特点)、传播的到达意识(如何让读者入心入脑)。——澎湃新闻陈才

通过这次研修班的学习,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到了宝贵的经验和管用的实战技巧——怎么样让新闻评论更有实效,更能起到它该有的作用。(本次培训的)一系列课程都给了我不少启发,也让我得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澎湃新闻李勤余

各位老师分享的知识固然要慢慢消化,但另一些东西却能在第一时间传达到学习者的心里,并产生美妙化学反应。比如各位老师对所在领域、所奋斗事业的热爱却不失理性的认识。正如在回应学员关于坚持和理想的问题时,曹林老师引用的瓦茨拉夫·哈韦尔的名言:“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澎湃新闻甘琼芳

作为主流财经媒体,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关键环节,一定要站稳立场,有足够定力。在谣言纷散的时候做中流砥柱。一方面要积极转型,站立在资讯和舆论最前沿,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新闻工作为国家资本市场发展大局服务的核心立场,这一点永远不变。——界面·财联社张小龙

评论员要了解、倾听民间的声音,回应公众的声音,不能仅仅是单向输出。研修班结束了,但我们的自我学习远未结束,或者说永不结束。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应当学以致用,在日常工作中触达社会真实需求,接地气,提高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加深思考,进行知识升级,不断提高写作能力。——界面·财联社刘素楠

让我感到意外又惊喜的,有沈丁立教授所讲授的《中国外交的智慧》、石磊教授《双重变局夏中国经济十四五重要看点》、沈逸教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与大变局时期的意识形态安全》等课程。这些课程涉及外交、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尽管这些课程与新闻评论写作没有直接关系,但它们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为我今后的新闻评论写作的深度和厚度奠定了基础。——上海法治报社陈颖婷

*以上资料来源于上海日报报业集团人力资源部

文/宋茹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