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进一步推荐党建工作与“强国之路”思政大课深度融合,新闻学院组织召开“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学”阶段集体备课交流会。新闻学院党委书记陆柳,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涛甫,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周葆华,党委副书记夏天怡,副院长白红义及学院各教师党支部书记,以及本学期参与思政大课“学”阶段授课的老师和本科教务员参加了备课会。备课会由陆柳主持。
会上,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白红义首先传达学校关于“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工作部署与要求,并结合新闻传播学科特色,明确本学期“学”阶段三次小班讨论课的授课主题与授课老师安排等。参会老师围绕思政大课 “学” 阶段三次讨论课的课程构思与授课体会深入研讨,分享授课感受、分析学生反馈并提出改进措施,进一步优化形成统一的教学方向与内容框架。
“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学”阶段第二次小班讨论课老师唐荣堂汇报了参与“思政大课”教学的思考和体会,认为“思政大课”是在思政课建设中凸显教师专业学科背景优势的有益尝试。结合教师本人的学习成长经历开展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理解和把握所在学科的专业属性和定位功能,进一步形成对所学专业的学科认同与师生间的情感认同。他还介绍了本学期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论》课程的基本情况。《习近平文化思想概论》课程是新闻学院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进课堂的重要举措。课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为依据,以教师理论讲授和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学院学科优势、学术优势,打造高质量专业选修课。
担任第二次小班讨论课授课任务,同时作为学校教学督导的窦锋昌老师表示,新闻学院“强国之路”思政大课的教学大纲规范科学,为教学提供了清晰指引,面对新生的困惑以及学科面临的快速变化趋势,“学”阶段小班讨论课提供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能帮助老师精准对接学生需求。窦老师建议学院加强备课和授课内容的协调性,在保持个人特色的同时,实现教学的有机统一。
担任新闻学院“望道班”第二次小班讨论课授课老师的翁之颢老师也分享了他的教学心得,他认为思政讨论课选题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能够找到学生听得懂、有话说的小切口,在教学中不断发问,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回答”的良性互动循环,提高课堂抬头率。同时,建议加强思政大课教学团队的内部沟通,形成集体备课机制。
思政大课带教老师姜懿宸表示,新闻学院精心打造思政大课与党建融合案例,通过短视频教学和居民区调研实现双向赋能。学院总结出第一课堂“引进来”、第二课堂 “走出去”、长线发展 “育品牌” 三点经验,深化思政大课教学实效。
陆柳肯定了授课老师们教学设计中的亮点,也提出了优化提升的建议和意见,并进一步强调“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对学生价值塑造的重要意义,需要把大课讲授、小班讨论、现场教学、社会实践、学术创新融为一体,进一步明确各教学环节的逻辑关联,为课程内容的体系性、连贯性提供了指引。
新闻学院未来将继续健全制度支撑,将党建工作与思政大课深度融合,为“强国之路”思政大课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发挥党员教师在思政大课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加强思政大课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保障队伍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