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发布者:陈思婧发布时间:2021-07-28浏览次数:6

 

姓名

刘勇

职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办公室

 222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Liuyong27@126.com

任教课程

 

研究方向

应用新闻传播学

 

 

 

社会兼职

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理事;河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新华社-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大学舆情与区域形象研究中心”研究员;合肥师范学院客座教授;铜陵学院客座教授;合肥市首批突发事件应急专家组成员等。

 

 

 

 

研究成果

 

著作

出版专著《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嬗变(1978-2008)》,译著《网络新闻学:新媒体的报道、写作与编辑》,教材《媒介素养概论》、《当代媒介素养教程》。执行主编《安徽舆情与社会发展年度报告》、《舆情与社会发展论坛年度论文集》等10部。

 

 

论文

部分代表性论文

刘勇:《作为“宣传范式”典范的“新华体”:历史变迁与内涵建构》,《南京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21年第4期。

刘勇:《新闻面向的“非虚构写作”:概念澄清与历史变迁》,《青年记者》2020年第5期。

刘勇:《新中国新闻文体70年:“范式”的共生与交融》,《南京师范大学学报》(CSSCI)2019年第6期。

刘勇、邹君然:《记者文体意识与个体风格的互渗与博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CSSCI)2018年第1期

刘勇、王雅琪:《公共危机中“次生舆情”的生成与演化——基于对“8·12天津港爆炸事件”的考察》,《国际新闻界》(CSSCI)2017年第9期

刘勇、郭静:《意义建构与话语争夺:作为节日的“双十一”》,《现代传播》(CSSCI)2017年第4期

刘勇、邹君然:《在“自由”与“尺度”之间:特稿的实践之维——基于对李海鹏系列作品的考察》,《新闻大学》(CSSCI)2017年第4期

刘勇:《新闻与文学的交响与变奏:基于对“非虚构写作”的历时性考察》,《现代传播》(CSSCI)2017年第8期

刘勇:《“身份的焦虑”与“标签化”的隐忧——以“女干部骂保安”的报道为例》,《新闻记者》(CSSCI)2015年第1期

刘勇、汪礼亮:《作为一种策略性仪式的信源——基于对《中国新闻周刊》社会治安报道的考察》,《新闻记者》(CSSCI)2014年第6期

刘勇、张雅:《未成年人犯罪的呈现与遮蔽——基于对《法制日报》(2007-2012)的考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CSSCI)2014年第2期

刘勇:《记录、认同与导向——论新时期新闻作品评奖对新闻文体的影响》,《新闻记者》(CSSCI)2012年第8期

 

 

 

 

课题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当代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史研究(1949-2012)”(结项优秀)、中宣部思想宣传文化青年英才专项课题“舆情与区域(政府)形象传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新时期中国报纸新闻文体嬗变(1978-2008)”、安徽省哲学社科一般项目“风险社会视域中的安徽媒介形象建构研究”、安徽省哲学社科智库项目“新时期安徽对外形象的提炼”,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正面宣传改革的路径选择”等各级各类项目10余项。

 

 

 

获奖情况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席专家(2020);国家首批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019);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2020);安徽省一流教材(研究生教育优秀教材)(2020);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9);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新闻学著作”(2018)、安徽省“部门出题,智库解题”评选活动“优秀”等次(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