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主要论文: 1. 城市社区的沟通性。《学术月刊》2019年第3期,第38-42页。 2. 私社区:移动新媒体时代的自我、他人与地方。《南京社会科学》201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9年第5期全文转载:44-51。 3. 时空之流:移动新媒体的城市尺度。《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0期: 4. 网格化:新媒体环境下社区治理体系的网络化再造,《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孙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5. 运营城市传播网络:社区建设中的专业媒体——上海“新民邻声”的经验与启示(第一作者),,《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孙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6. 作为传承的自我治理:社区草根组织如何参与社区记忆实践——上海隆仁社区的经验与启示(第一作者),,《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孙玮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 7. 连接城乡:作为中介的城市传播,《南京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新华文摘·网刊》2017年第3期全文刊载。 收录于叶南客(主编),《新时代 新媒介 新想象:当代新闻传播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237-248页。 收录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编):《新闻传播与中国社会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12月,第187-196页。 8. 作为交往的新闻——社交媒体新闻的情境化与生活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5月5日第3版。 9. 微信新闻:一个交往生成观的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4期:10-2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6年第8期全文转载:35-47;《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6年第9期长篇摘录:144-145。 10. 微信,组织的媒介,还是人的媒介?《中国青年报》2016年3月21日第2版。 11. 社区传播:空间与人的网络重构。《城市传播:基于中国城市的历史与现状》(黄旦主编),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12月。 12. 城市传播:传播研究的范式创新(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年9 月10 日第003 版。 13. 新传播与新连接:可沟通的城乡网络,谢静(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六辑),新传播与新关系:中国城乡变迁》,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12。1万字。 14. 可沟通城市:网络社会的新城市主张,《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16-24。 15. 可沟通城市评价体系(第一作者),《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7期:25-34。 16. 社区:传播的构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32-40。 17. 公共空间是社区传播的基础媒介,《青年记者》2013年10月上:12-14。 18. 嵌入空间:重构网络论坛与社区关系(第一作者),《新闻晚报》2013年9月14日B08版。 19. 社区:传播构成的网络,《新闻晚报》2013年9月7日B04-05版。 20. 民间组织的公益传播与空间生产——“梦想中心”的建构与表征。《新闻大学》2013年第2期:73-80页。 21. 地点制造:城市居民的空间实践与社区传播——J市“健身坡”的案例解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2期:113-125。 22. 从专业主义视角看记者微博规范争议——兼谈如何重建新闻人与媒体组织间的平衡。《新闻记者》2013年第3期:20-25。 23. 公益传播中的共意动员与联盟建构——民间组织的合作领域生产。《开放时代》2012年第12期:113-128。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3年第4期全文复印:78-87。 24. 城市下乡:民间组织的“第三空间”生产——“梦想中心”的建构与表征。陆晔(主编):《中国传播学评论(第五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115-126。 25. 组织与传播的再建构——后功能主义的组织传播学研究路径述评。《新闻大学》2012年第2期:48-53。 26. 经由传播而组织——一种动态的组织传播观。《新闻大学》2011年冬季号:112-118。 27. 论中国财经新闻中的富人形象(第一作者)。《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3期:34-40。 28. 杜拉拉们的职场迷思——从《杜拉拉升职记》看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新闻大学》2011年春季号:132-135。 29. 嵌入的空间:网络论坛与城市社区建构——以上海中远两湾城社区论坛“群租房事件”为例,《新媒体事件研究》(邱林川、陈韬文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245-269。 30. 虚拟与现实:网络社区与城市社区的互动, 《现代传播》2010年第12期:107-111。 31. 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共意建构与实践策略——以复旦大学“媒介素养行动小组”为例(第一作者)。《媒介素养:理念、认知、参与》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年9 月:306-330。 32. 公共新闻与公共协商——《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序言。《公共新闻研究:理论、实践与批评》,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序言5-9页。 33. 媒介批评与新闻专业主义。发表于《大众传播与媒介批评——首届两岸三地媒介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91-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