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学界业界齐聚,共话传播的现实与未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06-03浏览次数:0

学界业界齐聚,共话传播的现实与未来
 
全媒体形势下,一系列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对传播业态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激荡。面对这些新的挑战与变化,传媒人如何应对?如何认清当下的现实看清未来的前路?
 
5月28日晚,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正知书院联合主办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九十周年纪念圆桌论坛——“传播的现实与未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举行。易观创始人于扬、界面新闻创始人何力、新奥集团首席品牌官陈丹青、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前一点资讯CEO李亚、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总裁黄翔等6位嘉宾围绕“传播的现实与未来”这一主题深入探讨。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正知学院轮值主席吴伯凡出席论坛并致辞。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主持圆桌。
 

WDCM上传图片

 
▲ 张力奋老师
 
论坛伊始,米博华院长代表新闻学院欢迎了学界、业界的专家们的到来,也希望新闻学院能够在新闻传播教育方面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的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符合现代化走向的路。
 

WDCM上传图片

 
 
▲ 米博华院长
 
随后,正知书院主席吴伯凡先生表达了对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周年的祝贺和对本次活动顺利举办的祝福,并与大家分享了他带领正知书院进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转型的故事。
 

WDCM上传图片

▲ 吴伯凡先生
 
本次到场的6位嘉宾均活跃在中国传媒界的各个前沿领域。于扬是提出“互联网化”、“互联网+”概念的第一人,他所提出的“数据驱动精益成长”方法论,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何力拥有27年的财经媒体从业经历,其媒体生涯贯穿了中国传媒市场化20年历史。陈丹青历任优酷土豆集团副总裁、联想集团品牌沟通部总经理等职,对于公关行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观察。吴声是中国互联网原创商业思想的重要研究者和实践者,其商业作品对中国新经济企业影响深远。李亚先后担任凤凰网总裁、一点咨询CEO,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专业硕士生导师、新媒体营销传播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对于新媒体的发展与趋势有着深刻了解和洞察。黄翔在担任美国《国家地理》中文版总裁的同时,任IDG常务副总裁,曾任多家媒体主编,从业经验丰富。
 
嘉宾们带来了对前沿问题的最新见解与思考。何力先生认为,“从技术角度来说,内容是越来越丰富,确定性会增加,信息是在消除不确定性”,他肯定了技术对生产和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提出:“对不同的内容生产者来说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读者的定位来讨论来权衡技术的应用”。针对传播新情况、新问题,“怎么在内容生产和传播过程中适应今天这个时代”,何力先生认为还需要理念和价值观的调整。
 
吴声先生用多个实例阐释了“文本本身在融合”的观点。他认为“传播的现实已经是KOL加算法,在可以想到的未来,还会进一步的放大”。而对于时代的不确定性,吴声先生说“要学会去理解、接受和拥抱”。
 
于扬先生提出了智能问题,他相信,“正在发生和将来一定会发生的就是无所不在的智能”,围绕这个中心观点,于扬先生探讨了“一切场景是数据驱动”、“所有的数据都是被算法解构的”、“所有的算法是场景定义”。“算法是像一个强大的武器,放在好人手里是一个可以治病救人的强大的医疗设备,放在坏人手里就是灾难。”所以,“与其我们让坏人掌握算法,不如我们自己掌握算法”。
 
而针对算法,李亚先生认为应该“人机协同,不是单一的算法观念”,他指出目前传播存在一些问题,“它以前扮演一部分的角色被解构了,人们的时间注意力都是企业利益最大化”,“传播对我们社会经济、政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传统媒体扮演的角色被解构引起了一种担忧和焦虑。”但李亚先生同时指出:“有这样的危机,那么就是有更多的机会,应该让我们在座的年轻人感到兴奋。”
 
陈丹青女士从品牌角度出发,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而对于企业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关键在于“人品”,“一个组织有要坚守的底线”,对于李亚先生提到的媒体目前的担忧和焦虑,陈丹青女士主张去做实业,并提倡“学新闻的同学一定要找到另外一个爱好,复合知识的阶段,要学习专业的东西,这些知识的积累,配合上我们传播的能力,是非常的重要的。”
 
针对技术问题,黄翔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技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基础设施,我们下一代的人就会自然掌握这些东西,而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洞见是我们大家缺的”。黄翔先生结合他在《国家地理》工作的感受,认为“科学素养的培养很重要。”
 

WDCM上传图片

▲ 圆桌讨论
 
“历史中的媒体紧随技术的演进。但我们并非技术决定论者。媒体最终应应和推动人类大同、社会进步与市场完善。”论坛现场,张力奋还向大家展示了许多与传播科技相关的实物:17世纪的报纸、30年代的老式收音机……这些物件记录了传媒发展的历程,也刻画了许多传媒人的生涯故事。
 
在提问互动环节,同学们也表达了自己的思考。有同学提问“算法的发展究竟是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内容还是会加强某种偏见”,于扬先生认为“不管技术如何发展,偏见永远无法消除。”吴声先生认为“我们对一些基本的爱、善良,正直,我们对世界基本的判断会克服很多东西”,同时,他建议“从一个更大的维度去理解现实”。
 

WDCM上传图片

▲ 同学提问
 
嘉宾们的分享和解惑帮助新闻学子进一步了解了传播的现状,并对传播的未来发展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最后,张力奋教授总结道,技术的的确确是我们人类传播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但人类文明之所以可以从中获取文明应该有的滋养,是因为我们用思想作为这些技术的驱动。
 

WDCM上传图片

▲ 嘉宾们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