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调研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思源报告厅举行。会议首次采取调研的方式,邀请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在内六所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与上海报业集团、上海广播电视台等业界代表齐聚一堂,在汇报成果的同时,锚定部校共建模式问题,有针对性地补齐短板,共话部校共建的新发展之路。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上海广播电视台副书记王治平,市委宣传部新闻处,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领导及班子成员出席了本次座谈会。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作重要讲话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作了重点发言并对下一阶段的部校共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胡劲军指出,未来部校共建工作应当以三方面作为抓手。第一,要固优势,强特色,继续领跑全国部校共建工作。六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目前在体制机制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资政研究及联通业界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了“1+5”的部校共建上海模式,发挥了重要示范作用,这充分说明目前开创的部校共建模式是成功的。建议下一步建立“上海高校新闻传播学院联盟”,以培养党和国家需要、国际社会需要的优秀传播人才为目标,六所高校相互借鉴学习,形成优势互补。
第二,优化学界业界“旋转门”模式,赋予部校共建新动能。一方面媒体机构要拿出一流的平台、资源、项目供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深度参与,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院也要学会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局限于现有的业界合作平台。不论平台出身,不论平台大小,哪里是弥漫着“硝烟”的新闻战场,就将学生输送到那里去锤炼。
第三,坚持共同成长,互利互惠。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应当打破以往宣传部给予资金支持,高校各自发展的单一扶持模式,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发挥各自优势反哺业界,将学界的优势学科、雄厚的师资力量进行更大范围的分享。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作致辞发言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本次调研座谈会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共建各方总结过往、面向未来、探索创新、开辟新篇。他指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话语权。经过多年的探索,部校共建新闻学院的有益经验已经转化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新动能。依托部校共建机制,下一步要将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培养造就大批各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发言嘉宾依次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和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
来自五所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分别针对各自部校共建工作作了汇报交流。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李本乾以“讲好中国故事”为例,讲述了外国留学生凭借自己在中国的亲身经历拍摄纪录片并获奖的事迹,生动地说明了在新的国际局势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李麟学认为,部校共建的发展必须结合好本学院的学科优势。同济大学以城市传播为突破口推动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打造工科院校的部校共建发展模式。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指出,华东师范大学重点建设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中心,采取“线上+线下”“课堂+田野”的新型教学方式,扎实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严三九聚焦智能媒体与全球传播两个板块,引领部校共建工作的全局推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郭可指出,“多语种+国际新闻教育”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部校共建工作的总体定位,发挥好“外语”优势,培养更多国家所需的外宣人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作经验分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米博华分享了复旦部校共建工作在马新观教育与研究、新媒体实验中心建设、业界联合人才培养、国际化新闻传播发展、智库咨政服务方面的经验。米博华表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将顺应智能传播时代的需要,将重新出发,打造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开辟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科研创新的“特区”。
发言嘉宾依次为: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上海广播电视台副书记王治平、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季颖、上海广播电视台副书记王治平、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卫星分别就目前与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的共建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