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学科重塑与人才培养”2020年国际高峰论坛于12月12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办。在全球新冠疫情蔓延的背景下,本届论坛以“在线会议+线下会场”联动的方式进行,来自国内外13所新闻传播院校的院长及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在新的智能时代如何重塑、创新新闻传播的学科体系和促进人才培养。
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他表示,大范围、深层次的技术变革对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他强调,在此背景下需进一步协同好新闻传播学科与前沿技术、其他学科、应用实践、社会责任的有机结合,希望本届论坛能以此为出发点,形成新思路、贡献新智慧。
与会专家围绕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学科体系创新、学术前沿和突破方向、跨学科交叉融合、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国际对话与交流等议题展开讨论,探讨媒介融合及人工智能在规律和模式上的变革及其社会影响,并通过中国视角与国际视角的对话,为加强智能时代的教学、科研及其国际合作进一步奠定基础。
上半场论坛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张涛甫主持。在致辞中,张涛甫教授对各位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表示,针对当下技术驱动的传播变革,新闻传播学科必须进行整体性的回应。在应变和求变的过程中需要坚守哪些“不变”?技术变革下人的主体性如何彰显?寻求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如何确立学科的主体性?各位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米博华:
大变局中新闻传播的历史定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
米博华院长说,本论坛是在极不寻常的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新冠疫情的肆虐印证了,人类历史并非按照预期发展。我们无法预见未来,但是可以通过努力适应变化、应对变化,使变化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在此大局背景下,米院长提出了以下四个观点:一、重大危机前,新闻传播的地位和作用应该重新被认识。新闻已不再是单纯的告知,更成为一种物质力量深度参与国家、社会的治理,重新定义人类的未来。二、目前新闻数据爆炸导致了受众选择困难。假新闻、谣言增加了社会焦虑和社会紧张,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新闻媒体的责任。三、历史没有终结,变革永无止境。变革关乎新闻传播教育的现在和未来。课程教育改革必须增进和深化。四、客观、真实、公正应该是新闻从业者共同遵守的职业准则。新闻传播应当在推进和平发展和合作共赢方面作出努力。最后,米博华院长认为,世界在百年变局中迎来2021年,新闻传播事业面临新的机遇和变化,而问题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变化、如何应对这种变化从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立,这值得大家的共同努力。
陈昌凤:
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跨学科发展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教授针对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跨学科教育,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首先,陈昌凤教授向我们讲述智能时代如何做新闻。她认为,智能化运用于新闻业各个节点上,新技术给了我们一双慧眼,去深度体验感知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现实。新闻不仅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更是对发生的事实的意义的规律性揭示。其次,她提到跨媒介叙事能力——当下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都不断被提及。对此,在新闻传播领域的教育应当涉及人文素养/思维与逻辑、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方法和新闻与传播专业知识与能力等多方面。对此,陈教授展示了清华大学技术类课程的设计。
对于“跨学科”,陈昌凤教授认为,它不只是方法论,更是思维方式和理念。如果不懂技术,就无法揭示现象,更难以带来社会实践的变革。最后,她指出,无论技术如何变化,专业性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不变”。总之,这个时代既要有人文社科知识支撑新闻传播,同时还需要工具帮助,调整我们的教学。
周勇:
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体系构建与实现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勇教授从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特色新闻学的体系构建和实践路径:1.历史源流:“中特”之“特”;2.立足之本:时代之问;3.体系构建:老干新枝;4.实践路径:再造主体性。首先,他认为“中国特色”有其三大历史渊源:现代新闻事业诞生于大工业化时代,但是今天职业新闻工作的语境已发生变化(时代之“特”);中国自身现代新闻业在早期的西学东渐之后从实践到理论开始“中国特色”意识的觉醒(文化之“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从革命时代到执政时代的舆论动员、凝聚共识,也一直有其功能之“特”,在“服从宣传需要”与“尊重新闻规律”之间寻求平衡自洽。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周勇教授借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指出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基本使命是支撑新闻舆论工作服务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需要。
对此,我们应当面向三个问题——一是面向新时代,服务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面对全球化,在文明交流互鉴全球化背景下建立可交流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三是面向新技术,在新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新闻学科建设不仅需要向外部拓展,也要内部进行自洽,保持自己的主体性。在中国特色新闻学体系构建方面,他还向我们分享了人大“九大方向”、“五大史”的科研布局。最后,关于再造主体性的实践,周勇教授认为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研究方法。我们现在这个学科可能缺一些真正意义上好的研究方法,现有的研究方法亟待更新。二是知识体系的构建。需要建设一个公共资源库,为整个学科的建设提供基础性的支撑。三是社会价值。新闻传播学科面临应用趋向和宏大理论之间的空白地带。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与当下国家社会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相符合。最后,周勇教授借用了默顿的中层理论,指出应架设一条社会理论“实用化”的桥梁。他认为,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充满了西方社会较少见到的现象,给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在理论建构上做出世界贡献提供了机会。
FritzCropp:
拥抱未来:密苏里新闻学院的融合新闻学教育
EmbracingtheFuture:Missouri’sConvergenceJournalismEducation
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FritzCropp的分享以学院具体的课程设置为基础,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前沿图景。作为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自2005年开始,便着手开展第一个融合新闻学项目的教学。Cropp强调,尽管技术不断变革,“讲故事”的能力才是学生们吸引并与受众互动最核心的能力。
密苏里新闻学院如何通过课程设置将学生打造成新媒体技术下玲珑的“多面手”?Cropp介绍到,融合新闻学课程不仅包含传统的调查报道、采写编评、摄影设计等技能类课程,近年来该项目有了更前沿的拓展和发展——包括移动新闻、传感器新闻、无人机新闻、AI新闻等在内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有了更多接触新设备、参与新项目的机会。
Cropp总结道,在融合新闻学教育中,学生们能够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起面向未来、拥抱未来的能力:第一,培养多媒体平台间的信息传播素养;第二,针对印刷、数字和社交媒体环境训练采写编评、设计制作能力;第三,学会战略性思考并勇于创新;第四,团队协作能力;第五,快速适应多变的传播环境并自由地发展。
AndrewDodd:
交叉新闻学:大规模的教学、协作和发布
JunctionJournalism:Pedagogy,CollaborationandPublishingonaGrandScale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闻发展中心主任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闻发展中心主任AndrewDodd的演讲,为新技术环境下的新闻教育提供了新视角:协同。对于如何开展新闻学教育,Dodd给出的答案是:不是通过教科书,而是通过实践运用,在与受众的直接对话中得到反馈,从而更好地进行新闻生产,形成良性循环。Dodd以“Junction”——一个由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地区的27所高校联合成立的综合性校际合作媒体平台为例,具体阐释了新闻学教育在发展的交叉路口上所拥有的更大可能性。来自各个院校的学生们合作无间,从而呈现出精彩纷呈的多样故事。不仅如此,学生们的实践范围从澳大利亚、新西兰扩展到太平洋、亚太地区,媒体形式也趋于丰富多元。在Dodd看来,协同是新闻学乃至新闻业发展的方向,包括BBC、ICIJ在内的多家媒体机构都积极展开了协同创新的实践。他期待全球范围内的新闻生产合作能够带来更大的集群效应,未来也能够有更类似Junction的平台,在新闻教育领域激荡起更美的涟漪。
黄煜:
建设信息诊断系统:从理论到实践
ConstructionofInformationDiagnoseSystem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院长
黄煜院长以建设一个人机互动的信息诊断系统为分享案例,介绍了传理学院在大数据与新闻方向上的探索。信息失序是一个包括了假新闻、错误信息等的大概念。在信息失序的时代下如何对信息进行诊断是目前最为关键的一个问题。其中,社交媒体是发布虚假信息、同时纠正虚假信息的重要平台。而人际互动智能系统可诊断有关的信息污染状况和相关的复杂脉络。例如,在事实核查的前期步骤中,人工智能能够对对象进行识别、打分,继而挑选出需要核查的报道。不过,最大的困难仍旧是信息背后的人文与社会科学的因素,这是机器与自动化解决不了的难题。当前,传理学院已经发展出较为成熟的人工核查和众包核查的流程,并在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平台上得到良好的传播,而人机互动的信息诊断系统将会是未来传理学院探索的重要发展方向。黄煜院长还表示,学术研究并不仅仅是这一系统的主要攻略地,还希望这套信息诊断系统能够运用到新闻业与公众当中,提供一套独立透明的事实核查系统。
刘幼琍
传播学教育中的人工智能:优势、挑战和案例
ArtificialIntelligenceinCommunicationEducation:Benefits,Challenges,andCases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
刘幼琍主任广泛而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传播学科当中的人工智能课程设置。首先,她表示,人工智能为人类提供了诸如编程、分发、评级评估、提升效率等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时也引发了算法偏见、智能伦理等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使得哪些媒体成为可能?媒体如何使用人工智能来提高质量?这都是在新闻传播教育当中我们应该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闻业当前的实践中,诸如卫报的聊天机器人、BBC的气候机器人、新华社人工智能播报员等,都向我们展开了一幅极具想象力的画卷,而人工智能也能够应用到教育学领域当中,如智能教育、定制推荐等等。随后,刘幼琍主任介绍了MIT、哈佛大学、牛津大学、伯克利大学以及西北大学等关于媒体与人工智能的学科建设,展现了这一领域方兴未艾的学科图景与进展。同时,刘幼琍主任也从教师队伍、课程设置与学术研究培养方向等方面系统地展示了香港城市大学对人工智能的看重与发展,也以自己的研究举例,为我们说明了在人工智能管理层面,个人的隐私与数据如何保护。
强月新:
数据新闻驱动下的传媒人才转型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
数据新闻给新闻传播实践带来新变化、新趋势,传统新闻人才如何面对这种新业态及其挑战?强月新院长从如何认识数据新闻、传统新闻人面临的挑战与新业态下的人才转型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数据新闻在西方伴随着开放政府、开放数据运动兴起。在中国,中央电视台、财新、几大互联网公司等媒体的探索推动了数据新闻在中国的快速发展。
数据新闻实践的深入与发展向传统新闻人提出挑战,表现在数据意识尚需培养、技术能力有待提升、用户理念仍需加强等方面。在此基础上,强月新院长分析了传统新闻人才的转型路径。他认为,第一要强化技术赋能,在新闻价值上获得更具价值的新鲜视角,在新闻呈现上实现叙事与技术、艺术的多维度融合,在新闻分发上实现个性化的窄众传播;第二要优化知识结构,统筹人文社会学科与统计学、计算机等自然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第三要提升协同意识,协同意识不仅仅体现在生产主体之间、生产者与收受者之间,更体现在人机协同之中;最后强月新院长强调要坚持价值引领,当下广泛的数据新闻实践中出现的“价值迷失”现象,需要新闻人理性看待数据新闻实践,重视挖掘数据背后的联系,坚守职业精神和价值导向,做“数据加工人”而非“数据搬运工”。
张红军:
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张红军院长结合南京大学的教学实践,从宏观的学科教育目的到微观的人才培养实践,阐述了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思路。
中国新闻传播教育有三个出发点,分别是满足国家需要,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及责任担当意识;适应媒体发展,注重对新闻学子新型技能的培养;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传媒从业者专业能力体现在三个维度上:在价值维度上坚守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在知识维度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在技能维度上兼顾学生的传统能力和数据化能力。在此背景下,张院长介绍了南京大学所遵循的“四三二”的培养模式,即课程、讲座、实践和竞赛“四位一体”的思政引领,大类培养、专业融合和个性化选择“三项融通”的课程融通,知识和行动“双向促动”的知行合一。
韦路:
智能时代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建构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韦路院长表示,当下讨论智能时代的学科建设恰逢其时,在此背景下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有所坚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核心地位。其次,基于“数字沟通”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体系。第三,探索“大专业、小方向”的专业设置路径。第四,搭建“强基础、重实践”的课程体系。第五,打造“术理兼备、文武双全”的师资队伍,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顽疾。
最后,韦院长通过四个关键词,提出了自己对于未来的中国新闻传播学科体系建设的期望:在科技产业革命引发社会变迁的“大局”下,要把握数字媒介、智能媒介和融合媒介发展的“大势”,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守正”,勇于“创新”,形成数字沟通的中国经验、中国理论、中国范式。
刘涛:
四维融合:全媒体时代融合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刘涛院长从知识论、实践论、方法论三个层面阐释了融合新闻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和教学改革方案:首先,在教学模式研发方面坚持“四维融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具体体现为文理融合、新旧融合、内外融合以及知行融合。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方面坚持“三类协同”,提高教学组织要素的协同性,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协同、学校学习与社会学习协同、传统新闻与数字新闻协同。最后,在运行机制建设方面加强“四大空间”的建设,提高模式运行的长效性。具体而言,“课堂空间”强调课程体系开发以及教学理念创新;“线上空间”强调线上资源体系和混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特训空间”强调以项目驱动教学,加强融合新闻实务的能力模块训练;“实践空间”强调“社会现场的教与学”,以创新融合新闻报道议题和实践。
MengBingchun(孟冰纯)
在不确定的时代下维持国际合作
Sustaining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attheTimeofUncertainty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复旦大学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孟冰纯教授将目光聚焦于国际合作的双学位项目。孟冰纯主任从全球疫情等不确定性出发,切实分析了当前环境下国际学术合作项目所面临的挑战。
孟冰纯主任首先表示,近年来中国崛起所带来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同样反映在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新冠肺炎疫情的突袭更是大大增加了项目发展的不确定性:学生的期待与实际情况形成反差、教学过程难度加大、疫情带来的就业焦虑等。最后,在院校层面,国际合作的双学位项目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和经验支持,从而更好地传承项目优势。谈及对未来合作的期待,孟冰纯主任期望在合理的分工下,让学生在双边学习中拥有多面向的收获。此外,要注重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当下现实的能力,借助双学位项目独特的国际视角,帮助学生不断思考,达到更为客观全面的认识。
谷玲玲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教育的价值
TheValuesofJournalismEducationintheAIEra
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
技术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的一种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谷玲玲教授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新闻教育的价值。谷教授表示,台大新闻所的项目秉持着边教边学的理念,以专业方向为导向试图应对当下环境的变化,比如,设置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不同课程。在这样的跨学科培训之下,学生可以获得很好的实习机会。当然,对于新闻传播技能的打磨更多的是让学生更加关注人。针对现在AI和人类协同合作、但是人类的部分工作可能被取代的担忧,谷教授表示,我们应当厘清人和机器之间的界限,摸清人和环境之间的关联。人工智能确实减少了部分工作,这是我们新闻学教育应当直面的问题;如何通过技术去深挖事实、讲好故事,也是需要我们用心去解决的问题。最后,谷教授认为,我们的学生一定要准备好应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环境,不断学习成长;在新闻学教育方面,应当让媒体人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以“智能”“融合”“价值”三个关键词总结阐释下半场的论坛主题,并对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的感谢。随着此次论坛的落幕,众多专家学者交流经验、分享观点、碰撞思想,一定会为当前新闻传播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