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2020年“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活动于10月20日启动,历时两个月,共开展八讲,于12月22日圆满收官。
本年度国情教育系列讲座课程设置凸显“四史”学习教育特点,紧扣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特征,邀请党政机关领导干部、资深专家学者授课,旨在帮助未来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了解国情、胸有大局、拓展视野、坚定信念。
根据防控疫情的需求,今年国情教育讲座创新授课形式,以线下授课与线上听课相结合,取得新的成效。据统计,6所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参与讲座活动人数累计约8800人次,是上年国情教育讲座听课人数的4倍。其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蔡冠深报告厅内线下听课的人数累计约2000人次;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等5所新闻传播学院通过“线上收视”,线上听课人数累计超过6800人次。
讲座主题既涵盖浦东开发开放、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深化改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等国内热点,也包括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自信、当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等国际关系议题,还安排了“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党史研究”等“四史”教育内容。系列讲座紧扣时代主题,包含内政外交,国家发展历史和社会现状,讲座内容深入浅出,在听课师生中获得了积极反响。
在10月20日首场讲座中,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同志以“浦东开发开放的思想历程与‘软成果’”为题授课,借助生动事实、翔实数据、具体案例讲解浦东开发开放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义,既介绍了浦东开发开放30年来改革发展的“硬成果”,又解读了浦东开发开放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的“软成果”。
10月27日第二场讲座中,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朱芝松同志就“建设高水平开放试验田打造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为主题进行讲述,以临港新片区为例,结合国家层面“提出五个重要”的顶层设计与宏观经济政策,深入剖析了其发展机遇和建设意义。
11月3日第三场讲座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周汉民教授以“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为主题,依托浦东开发、复关入世、举办世博三大事件,用史论角度,结合教授本人的亲身经历、所思所想,对改革开放进行了清晰、深刻、立体、全面的介绍与解析。周汉民教授说,改革开放的成就,是不可能成为了可能,是始终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的指导理念。
11月17日第四场讲座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以“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自信”为题授课,他结合自己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翻译的经历,以及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验,从中国政治与经济改革、中国发展模式、外交政策等维度出发,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国情和国际形势的思考和认识。
11月24日第五场讲座中,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阮青同志以“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批示讲话精神为核心,结合自己多年立足于上海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改革发展前沿的经验,以及亲身见证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实践,从战略的重要机遇、推进过程、框架内容等维度出发,介绍全力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阮青同志告诉同学们,世界处于大变局之中,但长三角的强劲发展是不会变的,要成为全国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
12月1日第六场讲座中,复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教授就“当前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阐述讲解,首先分析了新冠疫情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接着,他对2020年1月的中美关系进行了回顾,并详细分析了美国对于新冠疫情两个不同阶段的反应;最后,他还结合最新国际形势,就拜登政府对华政策进行了展望。
12月15日第七场讲座中,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章百家教授以“漫谈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共党史研究”为题授课,分析了党史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对新时期党史研究的代表作进行了介绍,并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阶段为例,阐述了对党史若干问题的新认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同学马晓洁在听完讲座后说道: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找出“古为今用”的历史智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党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智慧和艺术,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继承和弘扬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就是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
12月22日第八场讲座中,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以“在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指导下,推进新时代城市建设和治理现代化”为主题,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为核心,指出新时代城市工作的宗旨与方针就是“属民”“为民”“靠民”,坚持党组织的引领和统筹始终贯穿于人民城市建设中全过程和各方面。
“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内容贴近社会现实和实际工作,给听课师生上了生动一课,授课者分享自身的经验与经历,让也校园内大学生更为明晰地认识当下的中国国情与社会状况,思考未来的方向与规划,在学思践悟中增长本领,在知行合一中打牢根基,做新时代的追梦人。
学生感想
新闻学院青扬团校基础理论班学员 2020级本科生严姝雯
当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通过这次疫情看到了面对西方对中国的话语围剿下西方“神话”的破灭,也让我们看到需要坚定不移地支持中国模式,对中国道路充满信心。张教授的这次讲座让我感到是实实在在的中国自信。当然我们也需要讲好中国故事,这样才能在世界竞争潮流中站稳脚跟,跨步向前。
我感到,中国的突破对于国际形势而言无疑是一股全新的力量,中国需要坚持自己的主张,趋利避害,坚持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当然,中国需要建构全面、透彻、强势的中国话语,做好原创性研究,通过打好学术、大众、国际话语的组合拳来进一步奠定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体制是经得起比较和考验的,我们中国青年应该昂首阔步走向前。
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 赵睿佳
面对当代国际社会,中国正逐步突破原有的“外围—中心”依附体系,积极推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促进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也使美国等西方国家产生强烈的危机感,“中国威胁论”等观点盛行。面对西方对我国的话语围剿,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成为我们的重要任务。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树立坚定的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强大的知识储备与学术能力武装自己。作为一名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更应发挥新闻的“第四力量”,肩负责任,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推动中国话语走向世界。
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周萧燕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当前我们处于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内国外局势动荡,各种思潮在舆论场上混战。身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主动挑起民族复兴伟业的重担与责任,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主动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国际视野,加强自我思考。这是为加强中国自信、为中国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重要一步。
新闻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方颖
在西方媒体占据优势的话语氛围中,中国话语如何“突围”,建构中国话语至关重要。中国话语应当“全面、透彻、强势”,从而“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中,各位主讲人旁征博引,带给了我们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问题,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