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珍报展|品历史底稿,铭新闻初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03-15浏览次数:1

导语

3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50余名师生赴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参观“历史的底稿——十七世纪以来的中外报刊珍藏展”。

该展览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与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研究资料中心联合推出,于1月21日揭幕,将延续至4月9日,每周二至周六开放。

WDCM上传图片

202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这次展览还结合上海历史发展与上图馆藏特别选取了3种于上海创办的重要报刊,分别为《新青年》1921年7月号,近代国内唯一横跨两个世纪且同时在海内外发行的专业医学期刊《博医会报》1921年7月号,以时事评论为主、侧重对中国及亚太地区政治、经济信息的《密勒氏评论报》1921年7月23日号。

WDCM上传图片

师生们分批参观了徐家汇图书馆二楼的阅览室、藏书室及此次珍报展。古色古香的阅览室中悬挂着充满历史感的艺术作品,垒满古书的藏书室更是让同学们感叹“好震撼”。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这次特展中,师生们看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报刊的独特刊号,如当今世界最权威的政经报纸之一的《金融时报》1888年创刊号、《申报》1872年的创刊号、《字林西报》1950年8月的一百周年特刊等。它们主要选自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力奋的私人收藏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围绕“报刊本身的新闻史价值”“头版刊发重大新闻”“地域与国家分布”三条线索展开,涵盖数十个国家、十多种语言。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自由观展后,图书馆为师生们准备了便利贴,贴在自己最感兴趣的展品下方,张力奋教授对“票数”最高的展品进行了讲解。

WDCM上传图片

在讲解展品的过程中,张力奋教授融合了自己对媒介演化的思考与感悟,活跃在新闻学界、业界一线数十载的趣事逸闻信手拈来。将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张力奋教授对“学弟学妹们”的殷切期盼和鞭策亦从幽默言谈中流露。同学们也和张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互动,原定50分钟的对话环节持续了一个半小时。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这次展览是为历史节点和记忆而来。我们的历史很长,但记忆很短。91件展品中仅有1件是复制品,我们希望这些文献可以让年轻人触摸到历史真正的印记,把断掉的历史节点连接起来。”张力奋表示,展览也是向新闻先贤们致敬,“当下互联网高扬,纸媒日趋冷落,渐被新生代遗忘。这个特展意在回望印刷文明的荣光。没有印刷与纸本报刊,近代与现代文明及其传承是不可想象的。”

这引起了2019级本科生李嘉铭的共鸣:“正如张力奋老师所说,这次的活动像是一次印刷文明之旅。在众声喧哗的新媒体时代,人们往往忙于追逐‘新’的浪潮。但有的时候,慢下脚步‘回头看’,我们也许更能领悟新闻的真谛。”

学生感言

2020级本科生 王博雅

从刚开始时只是欣赏历史的实物痕迹,到后来听了张力奋老师的讲解,真正去了解每一份报纸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再一次体会到作为复旦新闻学子的荣幸和责任、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如今新闻行业的关注与期待。

2020级本科生 李施馨绮

在本次展览活动中,我有幸参观了很多中外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报刊原件。思考新闻与历史的关系,正如展览主题所言——历史的底稿。新闻作为纪实性文稿,是后人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也要求我们新闻学子培养求真务实的精神,对自己的文字负责,也是对社会和历史负责。

2020级本科生 符冬子

我为张老师细心收集这些新闻底稿感到可贵与感谢。我观赏一张张新闻原稿时,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每个历史事件发生时的“即时感”,感觉历史是那么陌生又那么亲近。“把这个世界当成是你的世界”,是今天张老师讲述的话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我想我一直都无意识地将自我世界与外界世界分隔,而我们只有将两者融合,我们在看待这个世界时才能有更多耐心和更多责任感,才能写出更多有温度的新闻报道。今天过后,我想我会更加珍惜记载着历史的底稿,去了解它们背后的故事,去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感谢老师和其他负责人员,让我有这次难忘的经历。

2020级科硕生 张思琪

有些岁月我们不曾走过,于是这些来自过去的报纸就带我们领略历史的长河。它们是令人敬重的长者,折痕和翘边是它们的皱纹,图片和文字是它们的言语,它们聚在一起,严肃地对21世纪的我们说:新闻不朽。

2020级专硕生 朱帅默

从小到大,我都在学习历史。即便书中每一个人物都立体鲜活,每一个故事都引人入胜,但我依然感觉,历史它离我很远。有机会参观张力奋老师举办的展览,是我的荣幸。站在一张张老报纸面前,我感觉自己终于真正“触摸”到了历史。21世纪的我与历史的记忆此刻共处在同一时空之中。力奋老师与我们分享了报纸背后的故事,与我们共同探讨新闻业的变化,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让我对新闻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都会激励我在未来不忘初心,努力前行,做一名优秀的新闻人。

2020级本科生 康依凡

去年国庆期间就准备参观徐家汇藏书楼,但彼时藏书楼没有开放,今天才得以如愿。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介绍,我想我难以想象自己设身之地深厚的底蕴,也难以明白这些报纸之于历史的重要意义。力奋老师对于真迹的坚持让我们有幸亲身与历史接触。百年前的记者可能不会想到今天仍然有人在阅读他们的文章,对于我来说,去阅读几个世纪前的新闻也是十分奇妙的感受。当历史成为新闻的佐证,新闻变成历史的底稿,我对报纸这本身只有“24小时的生命”的东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20级本科生 冯子纯

从一份份老旧的报纸中,从张老师的讲解中,我突然意识到,新闻从事者,也是历史进程的记录者,报纸,就是历史的载体。或许在如今,报纸已不活跃在我们的生活中,但从今天起,我学会了用敬重的眼光去看待文本报纸,更是如此去触碰背后的历史。

2020级本科生 陈诗雨

为什么不惜高价收藏众多的旧报纸?张力奋老师说“我是留给你们的,留给未来中国新闻学院的学生们”。在新闻业飞速变革的今天,珍视每一份过去的报纸“历史的底稿”的意义,从1979年解放日报头版刊登的第一则社会新闻,到2016年新闻周刊紧急撤回却流落民间的希拉里胜选特刊,新闻和历史相合的脉络令人震撼。

2020专硕财新 张熙

如力奋老师所说,谈“新”谈“变”谈多了,就很容易丧失一种历史感。历史像一个参照系,提醒着我们退路在何处,未知又在何处;历史带来了方向感,文明也再非不系之舟。越是年轻的人,学习历史越有帮助,因为亲身经历的历史太少,很容易陷入样本过少的迷茫和短视。感谢力奋老师对历史的守护,新闻之火,亦将传承不息。

2020级本科生 陈思甜

很荣幸能参与此次活动,在古色古香的藏书楼中亲近这些历史的底稿,一帧一帧去回望17世纪以来中外纸媒值得记录的点滴。在认真聆听过张力奋老师的讲解之后,我更觉受益匪浅,不虚此行。“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新闻学子,在参加了今天的活动中,我对新闻的厚重感与时代意义都有了更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