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13日,一场面向大三同学的白岩松新闻工作坊在新闻学院教学楼201展开。白岩松老师应张涛甫教授之邀,前往本次工作坊作为嘉宾,担任课程老师。在3天的课程中,白岩松老师依据自身丰富的经验与阅历,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分别讲述了新闻业变化趋势、新闻专业教育核心力量、采访提问等专业内容,为复旦新闻学子带来了一场专业盛宴。
变的是媒体,不变的是新闻
“新闻规律是什么?为什么要讲故事?新闻还有前途吗?自媒体还能成为媒体吗?”第一天课程伊始,白岩松老师向同学们抛出了时下有关新闻的热门话题。
紧接着,白岩松从新闻规律开始,对上述问题一一作出解答。在他看来,新闻规律非常重要,因为“规律决定人们怎么学、学什么。”而不同的新闻媒体因为自身不同的性质,具有不同的新闻规律。
报纸作为信息交换的公共媒体,延续了广场文化的特征,具有阅读的可反复性,因此可以写得晦涩。具有半公共媒体性质的广播,则开启了线性传播,即不可回头,不可重复阅读,因此需要通俗易懂。作为广播的延续,电视成为了家庭媒体,也不可重复阅读。
互联网的到来打破了平台和专业技术的垄断性,人人皆媒体,社会皆媒体。然而,这并不代表媒体的门槛下降,传媒素养、传播能力正成为核心关键。在白岩松看来,虽然新闻媒体招收学新闻的人越来越少,但新闻正在被社会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作为私媒体的手机,屏幕神圣不可侵犯,因此也展开了一场巨大的革命。手机的海量信息和去除版面属性,导致新闻必须用吸引力使人们作出选择。但与此同时,新闻也面临着同质化内容的问题。
随后,白岩松回应了“为什么要讲故事”。讲故事不同于讲道理,它是从目的性的关注转为方法性的关注,是方向和方法的结合。在白老师看来,通过讲故事,可以在舆论场里拥有主流的影响力,传播主流价值观。人、细节、态度、节奏是讲好故事的关键。故事必须关注人,以人为本,需要充满细节与良好的态度,也离不开语言的技巧与节奏。
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
当今,技术更迭之快,行业蜕变之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白岩松老师指出,现在新闻教育过度关注变化,导致新闻人的基本功丧失。因此,需要提供核心力量的训练,才能应对社会技术的迭代。“新闻业关注变化占40%,关注不变的东西占60% 。”白老师说道。
何为新闻专业教育的核心力量?
其一是浓缩、提炼核心新闻事实的能力。写350字以内的书评,是白老师的经常布置的一项作业。这不仅要求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与选择,还需要同学们在有限的字数中,清晰地表达核心部分。
其二为写作的能力。白老师指出写作的问题是结构性的,“同学们从小学开始就注重文章的中心大意,对于细节的关注却很少。”而且“在写作中,大比例地充满着意义、价值、深度,擅长议论、评论,却缺乏叙述。”在白老师看来,写作需要呼吸,需要有节奏,需要记者说人话。比如新闻的导语正在从以往5W俱全的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更加关注人、故事、戏剧性、细节。但这不意味着新闻核心元素的消失,还是需要从事实出发,从好文章的标准——情、趣、识、思、智出发。
其三是采访的能力。白老师区分了事实现场和心灵现场,直接提问和隐性提问。他指出,心灵现场相对于事实现场而言,更难获得却也更为重要。比如曾说出“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读者都忽略了当时他说出这句话时的心理现场具体为何,而构建了一个想象的事实,认为李启铭一定是富二代。除了面对当事人进行直接公开的提问以外,记者内心也需要伴随隐性的提问。因为这“代表对问题的聚焦与更迭,代表着好奇、冲动与质疑”。
最后是口语表达的能力。在白老师看来,语言已成为一种新的越来越方便的遥控工具,语言的智慧控制以音箱等形式越来越出现在家庭中。而未来的传媒也将从平面文字向立体的方向转变,将越来越减少对文字的依赖,增加对语言的依赖。因此在互联网社会,媒介的边界正在被打破,给每个人展示才华的时间也越来越短,语言也必须简练有力。
除了上述四点能力之外,白岩松老师认为,情商与共情能力也很重要。它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以上所有能力中,不仅体现为对人心的把握、洞察能力,还体现对人与社会的判断力。
好的采访是一个流动的场,
而不是僵化的泥
采访就是公开传播的人际交流。因此一个记者一定要有好的人际交流能力,用以把人际传播的经验放在采访中。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眼神、身体的姿势、简短的语气词,都可以算作提问。而且,好的记者需要激发被采访者好的状态,通过大量的提前准备,对其进行调适、按摩和激活。所以,即使是采访的地点和环境,也需要好好进行选择,因为这对于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和语言习惯也会产生影响。
如何提出与获取内容有关的问题?“有中生疑、疑中生问、问中生有。”白老师说道。提问的基础是阅读大量的材料,让问题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在感触和追寻的基础之上再表达。
白老师指出,提问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式提问,该问题的前提是公众对背景性信息完全了解。二是背景式提问,先用最简练的语言浓缩背景,牵着公众走,再提出问题。三是限定式提问,而非诸如“您怎么看”的开放式提问。
“好的采访是一个流动的场,而不是僵化的泥。”白老师认为,采访要留有一定的余地给好奇,给未知,给不可控。缺陷也是重要部分,因为“人生最佳状态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
最后一天课前,白岩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课前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小组各成员分别向白老师提一个问题,成员们再一起选出一个最好的问题,在课堂上询问白老师。白老师也会选出他心目中的好问题,在课堂上进行回答与点评。
有趣的是,在六组的问题中,白老师和同学们共同选择的问题只有一个,即18级新闻系舒同学的提问:“ 白老师在第一节课提出,主流媒体应该要达到具有主要的舆论影响力,但目前许多主流媒体在手机APP中排不进前十”。但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在保持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础上,生产高质量的内容需要时间,深度报道往往也都是千字长文,吸引的受众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主流媒体应该怎么才能吸引更多受众,拥有主流影响力呢?”白老师回答道,主流媒体做自己该做的新闻,按规律做新闻就好。
白老师点评中表扬了16级郑德芳的问题——“白老师您好,我想了解的是,获取信息时所产生的焦虑,有哪些方法可以缓解。具体来说,有一段时间我自己很排斥浏览微博、公众号以及一些新闻APP上面的新闻,因为总是看到充斥负面情绪的内容,或者说这些负面情绪的新闻最先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让我感觉有一种被困住的感觉。我也看到您讲述做新闻时,那些再也没能有建设性推进的时刻,您是如何处理那一刻的无力感或者说失望感的呢?”白老师认为,该问题不同于其他的问题,具备人自身无可替代的感受,而且也拥有很多人发自内心的共有记忆。
通过这样互动的形式,增加了同学们的参与度,也让同学们更加了解如何才能提出好问题。随后,白老师引出了本节课的内容:在提问中如何进行更好的采访控制,以及如何获取与内容有关的提问。“白岩松老师有很浓的一线业界的专业气息,实例丰富,言之有物。”来自18级新闻系的施好音同学,对此次工作坊评价说道。
最后,白岩松引用了胡适先生的《文学改良刍议》,以作为新闻工作坊的结语,“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