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中国,融贯西东!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2022年国情调研活动举行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09-25浏览次数:1

  近日,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们的多篇报道,登上了新华社、澎湃新闻等媒体平台。专访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内蒙古总商会会长……这些报道成果全部来源于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2022年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此次调研活动于8月30日至9月6日举行。在一周时间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刘海贵教授、李双龙教授、邓建国教授与23名2021级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秉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好学力行”的院训,深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乌兰察布等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故事和经济发展情况,挖掘并讲述内蒙古的故事。

  一同参与本次调研活动的还有新华社内蒙古分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第六声、内蒙古日报社的记者以及内蒙古师范大学的数位老师和6名研究生。

  国新项目主任邓建国老师说,国新项目旨于培养内知国情、外知国际的新一代国际传播人才,此次调研地点选择内蒙古,核心理念是“传播中国、融贯西东”,即国新班既要融贯世界的西和东,也要融贯中国的西和东,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践行“传播中国、融贯西东”的理念,国新班调研的第一个地点是位于呼和浩特市的乌兰夫纪念馆。乌兰夫是前国家副主席,蒙古族人,对我国民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乌兰夫纪念馆中,复旦国新班师生一行跟随讲解员游览了馆内陈设的雕塑、照片、书籍、版画等五百余件文物资料,了解了乌兰夫从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建立蒙古族抗日队伍,到建立内蒙古自治政府,再到起草《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波澜壮阔的一生。参观的最后,复旦师生还与乌兰夫之女云杉女士、多松年烈士后代云国华先生等人深入交流了乌兰夫的红色故事。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此次调研活动中,老师同学们还拜访了数家内蒙古企业,了解当地的经济和商业发展情况。8月31日,国新班的同学们参观了呼和浩特市的蒙牛工厂,目睹了鲜奶储存、灌装、包装的全自动化流程,随后还参访了赛科星和中国移动等企业,并在和林格尔新区的云谷大数据中心了解了内蒙古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的布局和前景。9月2日,国新班师生则来到了包头市,参访了非公路矿用车生产企业北方重型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参观期间,该公司员工介绍,北方重汽依靠科技创新成功突破了国际巨头的封锁,成为同类企业中为数不多的能够与国外企业同场竞技的企业之一,扭转了我国矿用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除了重工业,包头还以稀土蜚声中外。国新师生在包头的下一站来到了包头稀土博物馆,该馆以数字化、交互式的现代展陈手段展现了中国及世界稀土产业发展历程、稀土的冶炼分离工艺及其应用领域与发展前景。9月5日,同学们在呼和浩特采访了蒙古国内蒙古总商会的名誉会长刘巴特尔和现任会长吴海明,两位会长介绍了总商会的故事,中蒙的双边关系、文化交流以及生态治理合作。

WDCM上传图片

  在北部边疆,国新班的师生们不仅了解了内蒙古乳品制造、矿车生产、稀土冶炼和云计算等产业发展,还领略了内蒙古辽阔的草原和壮美的沙漠景色,感受了淳朴而深厚的蒙古族文化以及这片土地上多民族的文化交融与团结互助。9月3日,国新师生在鄂尔多斯市欣赏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剧《鄂尔多斯婚礼》。4日,他们深入挖掘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故事,在乌兰察布采访了“人民楷模”都贵玛老人以及老人曾照顾的两位孤儿。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由于自然灾害和物资匮乏,数千名上海等江浙沪地区的孤儿在国家的安排下来到了内蒙古大草原,正值桃李年华的都贵玛承担起了照顾28名孤儿的任务,悉心照顾他们,直至他们全部被牧民领养。2019年,习近平主席授予都贵玛“人民楷模”的荣誉称号。此后,国新班师生观看了四子王旗乌兰牧骑的表演,惊叹于蒙古族舞乐的魅力、神秘诡谲的呼麦,也为这支红色文艺轻骑兵不改为农牧区百姓表演和服务的初心而动容。

WDCM上传图片

WDCM上传图片

  在包头时,国新师生特地前往位于土默特右旗的斯诺觉醒点。1929年夏天,美国记者斯诺在萨拉齐目睹了饿殍遍野、满目疮痍的惨象,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斯诺在书中写道,那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觉醒的起点。自此,斯诺开始寻找拯救中国的进步力量。他结识了鲁迅、宋庆龄等进步人士,并通过他们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前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写就了著名的《西行漫记》。站在斯诺的雕像前,刘海贵教授热情洋溢地讲述了斯诺在萨拉齐的这段故事,并郑重地对同学们说,可以说,我们来到了我们党国际传播的起点,十分具有纪念意义。

  在调研的最后一天,刘海贵教授、李双龙教授、邓建国教授来到内蒙古师范大学赛罕校区,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阿拉坦仓就新闻与传播学科建设问题进行了会谈。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共建的全区第一所“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此次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国情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是两校优势互补、深化交流合作的有益实践。

WDCM上传图片

  回顾这一周的国情实践,国新班的同学们认识了更加广阔丰富的中国,也在实践中体悟了国际传播的道理。国新班2021级研究生黄天宇说,“我感觉一支艺术团、一个孤独的老人,翻山越岭为你而来的故事特别感人,也特别有力量”,因此,她认为动人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21级研究生李懿娟则在与第六声记者倪丹丹的合作中学习了在采访中如何提问。

  在闭幕仪式上,人民日报海外版主编齐欣鼓励每一位学子积极有为,通过专业精神赢得他人尊重、获得世界尊重。倪丹丹则勉励大家,成为一名优秀记者,要学会把握机会,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09年,受中宣部委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开办“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项目。该项目采取业界学界双导师制,当时的学制为两年,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六家中央媒体为主要实习基地。2009年和2010年两届共招收48名学生,大部分毕业生就职于中央媒体和地方大型媒体集团,其专业素养和外语能力获得业界广泛好评。

  为响应中央“培养高端国际传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的号召,在中宣部、教育部和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恢复“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项目。自2022年起,国际新闻传播被纳入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类别,学制为三年,招生规模为每年30人,全部通过夏令营方式推免录取。

  利用复旦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复旦新闻学院一流的新闻传播教育师资,该项目致力于培养内知国情、外知国际,具有较高的外语能力、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以及跨文化、跨语言和跨媒介沟通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该项目以跨学科交叉融合和产学研联合培养为特点,包括主流意识形态、新闻学、传播学以及数字传播能力四大课程模块,拥有复旦新闻学院、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外文学院等学院的教授和多名国际新闻传播业界资深从业者构成的优秀师资队伍。

  文字|金梦圆

  图片|国际新闻传播硕士项目2021级学生

  编辑|高睿曈

  审核|陈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