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国情教育讲座第五讲丨伍江: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2-11-25浏览次数:2

WDCM上传图片WDCM上传图片

  11月22日下午,由市委宣传部、复旦大学共同主办,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承办的2022年度“新时代的中国”国情教育系列讲座第五讲在蔡冠深报告厅举行。本期主讲嘉宾是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伍江,讲座主题是“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伍江教授紧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大局观,结合我国城市化历程和国际城市发展动态,对上海可持续发展导向的规划建设转型进行了专业全面又饱含人文情怀的讲解,获得了听讲师生阵阵热烈的掌声。据统计,本次讲座线上线下听课人数累计超过3000人次。

  根据校园防疫要求,本次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在线下主持本次讲座。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上大、上外等5所新闻传播学院均组织师生在线上收听本次讲座。

WDCM上传图片WDCM上传图片

  伍江教授首先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提到的“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等城市发展相关表述。他指出,城市是人类文明形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城市化不应被简单理解为“造城”这一外部表象,它还意味着人可以从农村生产中脱离出来从事非农业生产,进而促使人可以在基本生存需求之余创造更多需求的可能,也就有了更多从事文化生产的机会,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城市比过去的农村形态有更多文化产出的空间。

  伍江教授结合历年城镇化数据分析指出,尽管我国的快速城市化晚于西方国家,但在短短40年时间里实现了中国一半人口的城市化,带来了大量人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他还强调,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是以和平方式推进的,这是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进程之处。在下一阶段,我们还要在发展的同时解决发展所带来的问题,不能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

WDCM上传图片

  在讲座中,伍江教授以人从童年进入成年的阶段来类比城市从相对暂时的增量模式向更为常态的存量模式的转型。现在的城市发展必须进入“成年期”,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山”理论,即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2016年10月20日,联合国第三次人类居住大会通过了《新城市议程》,特别关注城市“包容发展”“绿色发展”“韧性发展”“有序发展”四个方面。伍江教授对此进行了解读,并表示目前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和全世界人类所形成的共识相契合的。另外,他还结合现实生活介绍了保证可持续发展要守住的发展底线,涵盖“土地资源”“生态宜居”“历史人文”“公平公正”“公共安全”五个维度。

  讲座最后,伍江教授结合1946年《上海大都市计划》、1959年《城市建设初步规划总图》、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2001年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和2035年《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等重要史实及相关文件,提出了上海可持续发展导向的规划建设转型方向,包括“进一步优化城乡空间格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改变现有交通规划思路,真正确立公交优先的规划战略”、“进一步体现人民城市理念”、“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城乡建设及时转向小规模常态化有机更新”五个层面。在交通方面,他强调要尽可能以集体交通取代个体交通,呼吁大家不要把公共交通理解为一种公共服务,也不应将公共交通看作底层交通,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这意味着在实现自己出行自由的同时不消耗过多的资源。伍江教授坚信,上海一定会锚定自身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打开放牌、吃改革饭、走创新路,不断保持高质量发展。

WDCM上传图片

  在提问环节,伍江教授与线上线下的师生进行互动交流,回答了同学们的踊跃提问。他表示,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并鼓励在座的新闻学子借助媒体力量发现当前公共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推动公共服务随疫情形势和政策调整而完善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WDCM上传图片WDCM上传图片

听讲心得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吴雨璟

  我对于伍老师在讲座中提到的“当代城市文明最重要的标志即它的可持续发展道德观”这一观点印象非常深刻。从国土空间规划,到多类城市边界,到上海发展的历史与未来规划,今天的讲座助我厘清了城市规划的长线脉络,以及脚下这座城市——上海的发展愿景。基于崭新的时代背景——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以创新为战略支撑,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为动力,为此,上海大都市圈发展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切实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且不断提升上海大都市圈对外开放水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李超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听了伍江教授的讲座,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高质量发展,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面临着城镇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变革与发展。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必不能以毁坏文化为代价,基于此,当代中国城市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型。面对变革与发展的要求,作为学生,我们要不断学习,积极思考,尝试参与,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朱志钦

  聆听伍江教授对于城市规划与治理的前瞻见解后,我原本不太成熟的城市发展观跳出了课本知识的框架。伍教授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层层展示,清晰地告诉了我们在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生活不应只是困囿于钢筋水泥,而是应该同城市发展相濡以沫。

  中国的大规模快速城镇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给具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为人类文明再创辉煌贡献的机遇。城市化既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对人类智慧的考验。城市化的过程既是人类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城市病”不断暴露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把治理城市的期望寄托于“先发展后治理”,而应做到“边发展边解决”。只有当我们能真正将专业知识同我国群众的集体智慧相结合,才有可能成功避免和医治“城市病”,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真正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健康轨道,让无处不在城市中的人们品味到一城的烟火,一城的温暖。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 狄杨东

  伍江教授在讲座中所阐述的关于城市文化底蕴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文化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厚底蕴,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城市必然有文化支撑。文化发展状态也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城市居民的美好生活离不开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持续充分供给。相对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在城市群中起着引领和带动作用,文化建设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要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文化进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作为文化产业管理系的一名学子,更应该注重城市文化与多样性发展,在党的引导下,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学生 侯姚晔

  前不久闭幕的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谋篇布局,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规划。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在讲座上,伍江教授首先为我们回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城乡规划建设的成就,以及今后可能在环境、资源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伍江教授提纲挈领地指出,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发展理念亟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进行转变。随后,伍江教授围绕上海这一超大型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探讨了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规划建设转型方案。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新时代这一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上,不仅是乡村地区,相信上海这一国际化大都市也一定能够进一步建设成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人民城市。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 王思仪

  本次讲座前段,伍江教授重点提到了中国当前的城市资源规划问题。通过对全国利用现状的整体了解,我们直观地认识到了只有坚持率先发展、创新发展,坚持人与自然一体化发展的原则,才能在发展城市的同时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不要忘记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大力发展民生工程,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才可以让大家在飞速发展中切实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在讲座中,教授还直击痛点地提到了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城市发展进程中,文化古迹与现代设施的矛盾很难调和,伍江教授坚定表示,发展城市绝不能以破坏文化遗产为代价。我们是拥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不能一味地发展现代城市,而舍弃拥有无限价值的文化遗产。本次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城市规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 龚静

  伍江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富有趣味、人情味,我听完收获颇丰。作为一个来自浙江的学生,其中最引起我兴趣的是教授对于“创造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尤其是上海方案的观点。伍教授认为中国的国情是人多,人均土地少,“解决高密度问题就是解决中国问题”:我们在有限的资源里解决现代化问题(而不是一味模仿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就是为世界做贡献。创造中国特色的宜居环境不仅在人均绿化,也在幸福生活的服务上,我们要自己给自己创造美好生活。人是精神动物,需要也从事文化创造,不可以用一个文化来替代另一个文化,文化是沉淀形成的;在空间方面也是如此,作为载体的文化现象不可以为了今天的文化全部拆掉,但也不是把旧空间统统变成博物馆,需要的是不断“更新”。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学生 张馨予

  在本次的讲座学习中,我们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聆听着伍教授对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将进一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剖析解读。通过这次讲座,我深刻认识到城市更新是城市永恒的主题,是持续不断的,上海作为大型生命集合体,由于自然禀赋、历史传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城市品格是解读上海过去发展的无形密码,也是推动上海未来发展的深层力量,更是国家和人民对上海这座城市不变的期待。在互动提问环节我问老师:“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是上海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而有些人却说:上海是一个你想融入却不敢或不容易融入的地方,那您对我们可能即将融入或今后有想法扎根上海的年轻人,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老师的回答简单而又充满力量,让我明白了这座城市像是一个巨大的容器,承载着不同人的声音,也正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展示着海纳与有容,方成上海之大,最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上海将在探索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之道方面续写更精彩的篇章。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邬子萱

  伍老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解读了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提出的新型城市化建设,也为上海未来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建设转型建议。其中,我对伍老师提出的改变现有交通规划思路、确立交通优先的规划战略深有感触。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我国私家车的数量急剧增加,便利人们出行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空气污染、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作为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一份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提倡绿色出行,多选择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守护上海的碧水蓝天,为这座城市的环保事业添砖加瓦。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金琳

  曾经我只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表述有所了解,但通过今天的讲座我才了解到,这背后其实还有一道“如果没有绿水青山,那宁愿不要金山银山”的底线。过去40年中国实现了举世无双的大规模高速发展,但也因此付出了一定的能源、环境代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仅是中国的任务,更是全球的课题。因此,作为80亿人口之一的我,也要积极配合,从我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从少使用一次性餐筷、一次性包装盒,多乘坐交通工具做起,为全球的环境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汪颖

  很荣幸能够参与本次国情教育讲座,在讲座中,伍江教授以上海的城市规划为主题,对上海各区及上海市本身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对于上海城市规划过去做了什么、现在正在做什么和未来即将要做什么进行陈述,为广大学子描绘了一幅完整的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版图。海纳百川,开明睿智,大气谦和,追求卓越,相信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上海会发扬自己的城市精神,为更多的带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施展才略的空间,为所有在上海居住的居民提供更好的支撑和服务。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 严文昕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本次由同济大学伍江教授主讲的讲座,讲座分析阐释了上海城市规划与建设进一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我对其有了新的认识。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有着国际大都市共有的优势特长,亦有着自身特殊的法宝。他从历史视角归纳了支撑上海一路成长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并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深层逻辑,即一靠现代观念引领,上海始终有世界眼光、全局意识;二靠扩大开放拉动,不断集聚辐射国际国内资源要素;三靠体制改革推动,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四靠科技创新驱动,持续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经验主要是,把准自身战略定位,紧紧围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打开放牌、吃改革饭、走创新路,这也是上海未来保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

  文字|傅中行

  图片|汪慧敏、各高校

  编辑|姜懿宸

  审核|陆优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