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目简介在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战略传播作为新兴学术领域应运而生。为打造中国战略传播人才培养和科研的前沿阵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22年设立“战略传播”专业硕士项目,并于2023年迎来首届学生。本项目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熟悉中国国情、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战略传播相关理论、专业技能与方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战略传播人才。二、培养特色本项目立足于复旦大学的综合性资源平台,依托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学设备一流的新闻学院,联合其他院校及合作单位,共同培养具备战略思维与管理能力的人才。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战略传播相关理论知识,深度研习前沿业务和实践案例,拥有战略分析能力,掌握政治传播、企业传播、组织传播技巧,能够创造性地开展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战略传播工作。作为国内首批设立的战略传播专业硕士项目,本项目具有以下特色:1.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本项目依托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优势学科,构建多学科深度交融的课程矩阵。通过战略传播理论、组织行为学、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外交等核心模块的系统化学习,帮助学生建立立体化知识框架,熟练掌握跨
  • 一、项目简介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专业硕士项目是国内首批财经新闻项目,强调新闻传播+财经分析两大核心能力的训练,课程设置中新闻传播和财经金融并重,力求实现两门学科的交叉融合,旨在培养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具有新闻+财经双重思维的创新性复合型高端人才,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家经济发展。传播+财经的复合型背景,使得本项目毕业生不仅在招聘时受到用人单位广泛青睐,更因此具有极为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二、培养特色本项目立足于复旦大学的综合性资源平台,依托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学设备一流的新闻学院,紧密响应国家和社会对财经新闻人才的能力要求,充分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资源和条件,联合国内外头部媒体机构、知名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连通课堂与业界,采取学界和业界双导师制,共同培养新闻传播+财经分析的复合型高端人才。1.跨学科交叉融合。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在坚持新闻传播特色优势的同时,发挥复旦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实现新闻传播和经济金融跨学科交叉融合。本项目授课教师来自复旦大学多学科领域,包括新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法学院,同时与上海其他高校积极合作,形成跨学科的交叉培养机制,致力于
  • 一、项目简介在新传播技术的赋权下,媒介化社会发展日益加速,具备综合性新闻与传播专业沟通能力成为各行各业人才的必备素质。新闻与传播综合(简称“新闻综合”)方向专业硕士项目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走过15年,培养了400余位毕业生,活跃在新闻传播业的各条战线,包括中央媒体、头部互联网平台、各级行政机关与跨国企业等,以优异的表现获得了各单位的广泛赞许,成为所在行业的精英。二、培养特色“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本项目是国内首批新闻传播综合类专硕培养项目,专注于数字新闻传播业背景下的学生综合专业能力养成。项目立足于复旦大学的综合性资源平台,依托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教学设备一流的新闻学院,联合主流媒体集团、知名互联网企业和政府机构,采用学界和业界双导师制,共同培养具备新闻传播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1.跨专业交叉融合。在新文科建设指导方针下,承接专业融合和行业融合的社会发展现实要求,在坚持既有新闻传播特色优势的同时,形成多学科交融的创新性课程体系设计,突出实践与应用取向,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方向,以培养服务于多元融合的新闻传播业需求的综合素养为重要目标。2.产学研联合培养。本项目突
  • 招聘岗位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岗位职责全面负责示范中心的教学科研、建设发展工作。招聘条件(1)师德师风良好,热爱教育科研事业,恪守职业道德规范,爱岗敬业,具有拼搏奉献精神;(2)具备正高级职称,年龄不超过50周岁(截至2025年9月31日);(3)熟悉新闻传播教学及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管理工作,明确国家级示范中心发展目标与方向;(4)具有较强专业水平,在相关学科的教学、科研方面具有一定经验并取得较好成绩;(5)具有较强组织协调及管理能力,能带领实验教学团队协同创新。招聘范围校内在编人员岗位待遇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应聘程序(1)应聘者请提供个人简历(从大学时期开始填写)和相关证明材料;(2)由学院组织资格审查,提交院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建议人选后报学校审批。联系方式联系人:陈老师联系电话:021-55664698传真:021-65644784Email: j-school@fudan.edu.cn联系地址:上海市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备注截止时间:2025年10月19日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6年推免生招生预报名通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政治传播、计算与智能传播等三十多个博士招生方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国际新闻传播、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国际双学位)七个学术硕士招生方向(三年制);新闻与传播下设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战略传播、新媒体传播、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五个专业硕士项目(两年制)。一、报名时间8月29日10:00-9月7日16:00二、报名条件1.全国各高等学校202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2.学业成绩优秀,预期可获得推荐免试资格。相关要求如下:(1)除英语专业、翻译专业学生外,申请者的英语能力不低于以下水平:国家大学英语四级成绩500分,或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成绩425分,或托福成绩90分,或雅思成绩(学术类)6.0分;  申请新闻传播学学术硕士新闻学国际双学位方向、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方向的学生,申请者的英语能力不低于以下水平:托福成绩100分,或雅思成绩(学术类)7.0分;(2)申请直博生本科专业背景不限,本科前六个学期的专业绩点排名为所在专业的前20(
  • 为吸引和激励优秀生源报考我院博士研究生,根据《复旦大学相辉奖学金设置和评选办法(2024年11月修订)》,结合本院实际制定2025级博士研究生相辉奖学金评选细则。一、奖项设置1.奖励对象:本院2025级非定向就业博士研究生(含港澳台生源)。2.奖励人数:拟2人,其中硕博连读生1人、普通招考生1人,将根据生源实际进行调整。3.奖励方式:每名获奖者奖励4万元,入学后第一学期发放。二、评选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品质端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遵守学术规范,遵守社会公德。2.学业表现优秀,至少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本科或硕士阶段获得过就读学校校级一等奖学金,获得过国家奖学金者优先考虑;(2)在新闻传播学及相近学科专业领域的重要期刊、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一作、本人二作)发表过研究论文;(3)在新闻传播学及相近学科专业领域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过省级科研/实践创新竞赛一等奖或国家级竞赛三等以上奖励;(4)在新闻传播学及相近学科专业领域学术科研或专业实践创新方面有其他突出表现。本校生源直接攻博生主持并完成FDUROP项目的视为等同。(5)曾参加西部支教服务或在其他重大活动中担任
  •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学专业下设理论新闻学、中外新闻史、应用新闻学、政治传播、计算与智能传播等三十余个博士招生方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媒介管理学、国际新闻传播、广告学、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国际双学位)七个学术硕士招生方向(三年制);新闻与传播下设新闻与传播、财经新闻、战略传播、新媒体传播、全球媒介与传播(国际双学位)五个专业硕士项目(两年制)。为促进全国高校2026年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之间的交流,增进考生对复旦文化和我院研究生教育的了解,本院将举办夏令营活动,报名阶段相关事宜通知如下:一、报名时间6月10日10:00-6月20日17:00二、报名条件1.全国各高等学校202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2.学习成绩优秀。除英语专业学生外,英语能力须不低于以下水平:国家大学英语六级成绩550分,或托福成绩95分(报名日期前两年内有效),或雅思(学术类)成绩6.5分(报名日期前两年内有效)。英语专业申请人,须达到专业英语四级良好以上水平。若申请人所学外语为其他语种,须通过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的该语种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考试550分的成绩。3.具有良好的学术科研能力或潜力。三、报名材料1.近期正面免
  • 经社会单位和个人自荐、他荐,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组织专家委员会评选,拟报送以下四件作品参评第35届中国新闻奖。根据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的相关规定,自即日起对推荐参评作品进行公示,公示期为6月3日至6月10日,欢迎社会各界监督、评议。在此期间,社会各界均可通过电话、信函或电子邮件等方式发表意见。电话:13764040214邮件:j-school@fudan.edu.cn地址:上海市国定路400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作品标题参评项目作者(主创人员)编辑原创单位人民城市的上海实践系列报道(电视)集体集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老家新设“记”系列报道(新媒体)集体集体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总书记的牵挂新闻访谈(广播)刘学、吴彤、杨康、洪亚飞、彭文娟、梁瑞、李先华赵林、刘征、李浩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南广播电视台警察私带警械跨省抓人被判滥用职权罪,“远洋捕捞”为何频发?舆论监督报道_通讯(新媒体)安然然胥会云、姚剑第一财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5年6月3日参评材料公示链接如下:http://www.pingjiang.zgjx.cn/News35/webgs/to
  • 根据教育部有关部署和学校2025年面向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招收研究生简章,结合本院实际,为保证招生录取工作规范有序、公平公正,制定如下实施细则:一、考生提交申请材料考生应按学校招生简章和本院要求提交申请材料,并对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一切由于材料不真实而导致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博士生考生还应提供已有科研成果清单;一篇代表性学术论文(不限是否发表,如非中文撰写,应附中文全文翻译;如非第一作者,应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说明考生贡献);后附其他科研成果(含专利,按时间正序;对尚未正式发表的成果应提供用稿单位证明);拟攻读博士学位的科研计划书(8000字左右,中文撰写,并参照学院网站公布的《2025年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招生目录》,在科研计划书封面注明报考导师姓名及招生导师的研究领域);两封由正高职称专家签字出具的推荐信,推荐人应与报考学科有关,且不能是意向报考导师。所有考生提交申请材料的截止时间为4月10日,未按要求提交申请材料的,视为放弃报考。二、报考资格审查本院组织专人对考生的身份信息、学历(学位)证书[或国(境)外学历学位的认证书]等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对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予以准考,不